Cover2.gif (3154 bytes)

羅大佑
1974
<歌>是羅大佑發表的第一首創作曲, 為電影 「閃亮的日子插曲。同時期創作: <鄉愁四韻>。
1976
發表<神話>, 為電影 「閃亮的日子」 插曲。同時期創作: <錯誤> <蒲公英>。
1977
發表<閃亮的日子> 為電影同名主題曲。同時期創作: <牧童> <我們曾經年輕>。
1978
發表<旅程>為電影 「情奔」 插曲。發表<風兒你在輕輕的吹>為電影 「情奔」 主題曲。同時期創作:<情奔><稻草人>。
1979
發表<痴痴的等>。創作<戀曲1980>, 收錄於個人首張專輯 《之乎者也》 中, 全曲僅費時30分鐘完成。同時期創作: <搖籃曲> <童年> <盲聾>。
1980
創作<是否> 為電影 「搭錯車」 插曲。發表<光陰的故事> 張艾嘉、 羅大佑曾先後演唱。同時期創作: <將進酒> <走不完的路> <青春舞曲>創作電影「搭錯車」插曲<一樣的月光>, 蘇芮演唱。 同年積極籌製個人第一張專輯。
1981
發表<愛的箴言>。張艾嘉個人專輯《童年》 收錄羅大佑的創作 <大家一起來> <春望> <四季> <落葉紛紛>。
1982
創作曲<野百合也有春天> 為電影 「野雀高飛」 主題曲。第一張個人專輯《之乎者也》 發行。5 月18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演唱會, 可謂引領台灣個人演唱會風潮第一人。同時期創作: <之乎者也> <小妹> <無言的歌> <誕生> <亞細亞的孤兒 >。
1983
第二張創作專輯 《未來的主人翁》發行。於中華體育館舉辦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年終演唱會。同時期創作: <現象七十二變>。
1984
第三張個人專輯《》發行。<穿過妳的黑髮的我的手> 首先收錄於《家》, 同曲LIVE版收錄於 《青春舞曲》 專輯中。12月31日於中華體育館舉行 「最後一個與你相互取暖的夜晚」 告別演唱會, 暫別台灣流行歌壇。同時期創作: 《家》專輯中全部作品。
1985
台灣第一張現場演唱會錄音專輯 《青春舞曲》, 羅大佑演唱會實況精華發行。同時期創作: <明天會更好>。 (大佑3 月9 日赴美, 選擇紐約暫居。)
1986
在港發表<東方之珠>由港星關正傑演唱。為電影「海上花」譜寫同名主題曲, 之後 《告別的年代》 收錄, 為眾人演唱的大合唱版。為電影「衛斯理傳奇」作配樂。
1987
於紐約獲頒「亞洲最傑出藝人獎」。定居香港, 自組錄音製作公司創作電影音樂為主。發表<思念>為電影「意亂情迷」 主題曲, 曾獲金嗓獎最佳作曲獎。創作曲<沉默的表示>, 即陳淑樺演唱的 <無言的表示>, 後經羅大佑修改部份歌詞重新演唱。
1988
睽違四年後第四張個人專輯《愛人同志》 發行, 收錄 <戀曲1990>, 為電影「亞郎的故事」 主題曲。專輯中<愛人同志> <不變的結局> 為電影 「棋王」 的主題曲與插曲。 出版「昨日遺書」。同時期創作: 《愛人同志》 中全部作品。
1989
第一張電影音樂專輯《衣錦還鄉》 發行。羅大佑情歌選輯《閃亮的日子》 (1974-1981作品), 《告別的年代》 (1982-1989作品) 發行。《愛人同志》在港發行, 特別收錄<侏儒之歌>。<暗戀>一曲為港片 「神行太保」 主題曲。<彈唱詞(別後)>為電影 「我在黑社會的日子」 主題曲。 粵語版 <飛沙風中轉> 由羅大佑、 周潤發合唱。<告別的年代>為香港電視連續劇 「上海風雲」 主題曲。在合輯《新樂園》 中發表第一首台語創作曲 <故鄉>。開始在香港「東方日報」 撰寫專欄, 抨擊時事, 頗受注目。同時期創作:<人生何處不相逢>(粵) 即<最真的夢>(國) <船歌> <傳說> <侏儒之歌>。
1990
在香港成立「音樂工廠」, 從事音樂的開發, 及電影配樂工作。《衣錦還鄉》獲得「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」的 「最佳電影配樂獎」。與黃霑合作的電影「笑傲江湖」主題曲<滄海一聲笑> 獲得金馬獎 「最佳電影主題曲獎」。與岑建勳、梅艷芳等赴美為 「民主歌聲獻中華」 巡迴演唱會演出。「90自由音樂節」, 台灣由羅大佑、 蘇芮參加, 柏林、 洛杉磯、 香港三地聯播。電影「又見阿郎」收錄 <戀曲1990> <妳的樣子> 為主題曲及插曲。為「天若有情」、「吉星高照」、 「勇闖天下」、 「追夢人」 等多部電影製作主題曲及配樂。為電影「愛人同志」 製作電影配樂及主題曲, 主題曲<情深義更深> 由袁鳳瑛演唱。為電影「藍色時分」 作電影配樂及主題曲, 主題曲<赤子> 由該片女主角葉 德嫻演唱。為電影「雙鐲」 製作主題曲<似是故人來>, 梅艷芳演唱。同時期創作:<心肝寶貝>, 收錄於鳳飛飛的 《浮世情懷》。
1991
演奏專輯《追夢》發行。 收錄「滾滾紅塵」、 「雙鐲」、 「國中女生」、「 追夢人」 等電影主題曲之演奏版。參與「紀念六四民主大遊行」。粵語專輯《皇后大道東》首先在港發行, 囊括香港三大排行冠軍, 四首歌曲進榜, 震撼香港樂壇。羅大佑發表第五張個人專輯《原鄉》, 以台語歌曲為主。創作<今天的女人和那昨天的女孩> 收錄於鳳飛飛 《秋鸞》 中。《昨日情歌》在港發行。為電影「滾滾紅塵」 製作配樂及主題曲。與台、港兩地知名歌手攜手, 結合香港管弦樂團以創新的表現方式, 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 「音樂初夜」 演唱會。為癌症病童慈善義演,與梅艷芳、 李宗盛等台、 港歌手於香港利舞台舉行 「搞搞新意思」 演唱會。同時期創作:《皇后大道東》、 《原鄉》全部作品。
1992
粵語專輯《首都》發行。「音樂工廠」在台北成立分公司。<火車>獲提名角逐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的 「亞洲最佳錄影帶獎」。以<火車>榮獲第四屆金曲獎 「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影片獎」 及 「年度最佳單曲獎」。製作娃娃《四季》 專輯, 收錄大佑 <如今才是唯一> <曾經滄海> 等多首創作。
1993
與台灣、香港兩地歌手在國父紀念館舉辦 「音樂初夜」 演唱會。再度結合台、 港兩地歌手及香港管弦樂團於 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 「樂緣情未了」 演唱會。<大地的孩子>為電影 「孤軍」主題曲, 該曲並獲得93年 金鼎獎 「最佳作詞獎」。創作曲<這首歌要為明日唱> <你的來信收到了> <你是我意義> 收錄於袁鳳瑛 《戲迷情人》 粵語專輯中。創作曲<大路> <不夜情> <愛國情> 收錄於黃耀明 《借借你的愛》 粵語專 輯。發表 <曖昧>一曲, 收錄於黃鶯鶯 《寧願相信》 專輯中。獲新加坡第一屆醉心金曲獎, 「十年風雲人物榮譽」 大獎。獲第三屆中時晚報唱片評鑑大獎之「 最佳專輯及最佳製作人獎」。
1994
音樂工廠製作之《兒童樂園》專輯, 收錄羅大佑 <未來警察> <給兒子的情歌>(周華健) <仙樂處處飄> <超時空傳說>(黃耀明) 等作品。創作曲<你的女人> 為電影「東方三俠」插曲, 收錄於《滾石 九大天王之 十二齣好戲》中。在台舉辦「東南西北大對決 ── 何謂民歌」 講談會。 再次引發媒體大眾及消費者 對民歌所帶來影響的重視。羅大佑製作電影 「東方三俠」 主題曲<女人心> 獲得第十三屆 香港金像獎 「最佳影片主題曲獎」。闊別六年, 羅大佑製作發行個人第六張個人專輯專輯 《戀曲二ΟΟΟ》。

 

“後羅大佑時代”來了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作者】翁嘉銘

羅大佑在情歌專輯錄音期間﹐為珍惜遠長的歌唱生命﹐決心戒掉煙癮﹐也希望歌聲的豐富色彩﹐不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“斑駁”﹐他相信“身體是不會撒謊的”。
民國七十三年暫別台灣流行歌壇﹐四年後出版了《愛人同志》和《衣錦還鄉》電影音樂專輯﹐加上兩張情歌專輯、香港《皇後大道東》和台灣《原鄉》專輯﹐顯然使得他以往被貼粘的“抗議歌手”的標簽﹐已經逐漸剝落了。羅大佑面對這種改變所受到的評議倒很坦然﹐他說﹐他原來就只是一個歌者、一個音樂工作者。
羅大佑曾將從醫和作音樂一手抓﹐走了几年﹐才分出高下﹐他說﹕“我是習慣晚睡的人﹐朋友說我的眼睛要在夜晚十一點半以後才會發光。”便發現兩個行業差別愈來愈大﹐之後他所謂“不務正業”的那個行業﹕音樂﹐終於嬴了。但並不是他對“華佗”
的工作沒興趣﹐只是對音樂有更深的執著和愛。
羅大佑從寫第一首被公開發表的曲子“歌”以來﹐已經十五年了﹐這麼長的時間要保持音樂內的高度原創性﹐是非常不簡單的﹐至少可以看到他個人生命經驗的累積。從他的情歌專輯中﹐便可體會到他對情感世界的多重詮釋﹐以及他性格中另一層的浪漫情致。
在香港他有忙不完的曲務﹐但前一陣仍每天抽空為《東方日報》寫短欄﹐曾對中共和香港局勢提出不少意見﹐因此出情歌專輯並不表示他全躲進溫情窩裡﹐他說﹐一個誠懇創作者是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。而面對台灣熟悉他反諷時局歌曲的人來說﹐情歌專輯則展現了他音樂風格的多面性﹐他說﹕“其實﹐我也有很溫柔的一面。”
在羅大佑譜寫了 <明天會更好> 之後﹐受到台灣知識分子很大的抨擊﹐被譏諷成國民黨宣傳的工具﹐儘管事實上羅大佑也是受害的對象﹐但隨他長住美國和香港後﹐他的歌迷似乎也漸漸淡忘了羅大佑的存在。
一九八八﹐台灣政經、社會、文化劇動最厲害的一年﹐除了台語民謠及台灣歌曲大量涌現之外﹐國語歌曲大都仍然沉溺情愛的老圈圈裡﹐雖然有几位年輕歌手自我標榜“媲美羅大佑”﹐然而﹐所謂的“羅大佑風格”只不過是商業的宣傳口號罷了﹐反倒教人喚起對羅大佑的懷念。這種懷念在羅大佑自費出版了《昨日遺書》後﹐更加擴大了漣漪﹐同時象徵 <未來的主人翁> 、 <之乎者也> 的“羅大佑時代”的結束。
在《昨日遺書》的後記﹐羅大佑宣告了“過去的羅大佑之死”﹕“於是他走了。撒手也好﹐西歸而去﹐也對。總之是再也不會回來了﹐再也沒有人看得到他。........”但是﹐四個月之後羅大佑的新歌專輯出版了﹐光是唱片標題和主打歌 ----- 《愛人同志》﹐就夠震撼人﹐不僅衝出了新聞局審檢的底限﹐也重新塑起人們對羅大佑的記憶。
而這個記憶是無法用“老羅大佑”去填補的。“老羅大佑”的歌對社會生活﹐現實變遷及自我情感的反省、諷喻﹐敏銳而深遠﹐ <現象七十二變> 、 <未來的主人翁> 、<盲聾> 、 <之乎者也> 等等歌曲﹐今天唱來仍然針砭著目前的社會實況﹐同樣引人共鳴、慨嘆。如果我們還是要一個“抗議歌手”的羅大佑﹐那麼這樣的“羅大佑”已經在 <超級市民> 譜寫過後﹐結束了。
以“社會寫實”或“抗議歌手”的老標簽﹐去貼附今天的羅大佑﹐《愛人同志》專輯顯然會令你失望。不過﹐假使人們對歌曲藝術有更開闊的胸襟﹐了解到重復自己也是一種抄襲時﹐細聽《愛人同志》的 <遊戲規則> ﹐會給你會心的微笑﹐也就了解“後羅大佑時代”開始了。
誠如羅大佑自己說的“音樂象肉體一樣是不會撒謊的。”(《昨日遺書》)羅大佑具個人特色的音樂語言﹐在《愛人同志》專輯中依然鮮明﹐同樣將易懂的白話歌詞﹐煥發出豐富的想像空間和意念延伸;或許是常住香港的城市體驗吧﹐《愛人同志》中已見不到抗議式的“台灣性格”﹐而以更廣遠的視野看待人類(特別是黃色人種﹐台灣、香港、大陸﹐甚至是印第安人)﹐以及反映他所經驗的城市生活﹐<遊戲規則>、<京城夜>便是不同的典型。
要看“後羅大佑時代”的面貌﹐就必須先拋掉“老羅大佑時期”的意識形態﹐剝掉他人過去為羅大佑附加的“正義大使”的外衣﹐而落實到一個有一點商業、懂得內省與提煉生活感受的人間歌手上。《愛人同志》只是“後羅大佑時代”的開始﹐這位“MADE IN TAIWAN”的“孫悟空”到底還有多少變﹖就讓我們等著聽吧! 他在 <明天的太陽>   中唱說﹕“更高的視野需要一點堅持”、“更寬的胸懷需要一點忍耐”﹐我們對他也應該有同樣的期許和信心。
“羅大佑”三個字﹐在台灣流行歌曲界絕對不光僅代表一個歌手姓名而已﹐更含帶一種音樂、歌曲藝術質地的高標竿;且由於過往歌中對現實社會的深刻顯映﹐“羅大佑”這個符號被戴上諸如“音樂良心”、“抗議歌手”等等崇高光環。
但自從羅大佑出版了《愛人同志》、《閃亮的日子》、《告別的年代》情歌專輯﹐敏覺的歌迷、歌手和評論者幾乎都在心底響出一個共同的聲音﹕“羅大佑變了! ”造型上不僅放棄墨鏡、黑衫的傳統形相﹐造型海報竟然扮起廿種身分﹐雖具創意﹐但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促銷“噱頭”罷了。
在歌曲創作上﹐趨附流俗大量應用電子合成器編曲﹐詞義不再批判、不再抗議﹐而且翻唱起自己的老情歌、新情歌來。對於將羅大佑的反體制、批判性格視為流行歌手理想典型的人來說﹐羅大佑這幾年的轉變﹐很輕易可以察覺到上述的負面效應。
但這些負面效應卻又同時具有辯證性﹐對另一部份人來說﹐羅大佑改變也可以說是擺脫知識分子的超俗假象﹐重返人間的平實性;而風格的轉變也是一個有藝術自覺的歌手﹐十五年來不斷向自己的模式挑戰﹐摸索歌曲新境的結果﹐一個優秀的創作者若僅有一種單一的格調;且不斷抄襲自己、重復自己﹐反倒顯露他的貧薄。
這種正、負評價的辯證﹐其實正反映了羅大佑創作能量豐富多元。然而﹐“老羅”與“新羅”之間最大的差異焦點﹐在於“羅大佑”這個符號﹐在這個商品化泛濫的社會中﹐愈來愈濃烈的商品性格。“新羅”在商業體制的氛圍難脫被再制造和再包裝的命運時﹐如何堅執高度的創作自覺與誠懇面對創作﹐是九十年“新羅”與有志歌者所應
該思省再三的重要課題。

home_2.gif (2584 bytes)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gs1.gif (1870 bytes)

next2.gif (2125 bytes)

下一頁